平语近人读后感【汇编四篇】
时间:2024-01-19 10:10:39 浏览:10289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经播出,化工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员工观看,进一步营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浓厚氛围。
在集团党委下发组织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通知要求后,公司党委第一时间向各党(总)支部、各部门发出学习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跟进播出进度,第一时间将央视网视频文件转载至支部微信群、公司局域网“两学一做”学习专栏,便于员工自主学习。
截止目前,《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播放四节,各支部、部门因地制宜组织观看,或集体观看、或个人在家看、或网络观之、或手机在线视频等等,随后纷纷从微信返回信息,有的支部,党小组还进行讨论,三言两语谈自己的观后感、心得体会,大家无不为,平“语”近人,彰显以人民为本的深沉襟怀;平“语”近人,彰显以文化为本的广阔胸怀;平“语”近人,彰显以科技为本的广博情怀。深处伟大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要坚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各自的岗位上抓紧学习,勤耕苦干,奋力巧干,努力创新创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公司的厚爱,为企业发展平添助力,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接下来,公司党委将继续跟踪观看《报得三春晖》《咬定青山不放松》《天下为公行大道》等后续8集内容,并组织讨论,写心得体会,并及时上报观看、学习讨论情况。
近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第一期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讲述了习总书记有关“为民”的深切体悟。从基层工作到学习榜样;从引经据典到恳切教诲;从人生方向到理想信念,“为民” 就是时刻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落实点滴“为民”,时刻将人民冷暖挂心间。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千万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是百姓生活中最亲密的办事员,坚定“民无小事、事无小事”的工作信念,不妄言、不轻视、不推脱,把关乎民生的最小事做好了,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起;树立“百姓不先言,问题先解决”的工作作风,要主动、要细心、要实干,不做稳如泰山、虚与委蛇的形式官僚派;把握“牢记使命,为民服务”的先进方向,讲情怀、讲党性、讲担当,抵制住纷繁诱惑,永葆对人民群众的一颗赤子之心。
习总书记难忘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日子,那是一段培育出“为民”思想雏形的日子,朝夕相处中生出了一股实实在在想为陕北老乡办好事的信念。1974年,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修建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后来又陆续地修建了42个沼气池,为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排忧解难,解决了大问题。习总书记的“为民”思想从信念到落实深刻启发基层工作者,要在点滴中坚定并持久地为人民服务。
红色物业工作在党建引领下,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便要将“为民”思想落到实处,从一件件小事中切实解决居民居住环境问题,用耐心与细心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通道,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坚持服务“为民”,以造福百姓为最大政绩。古有“一钱”太守刘宠造福一方受民爱戴,今有焦裕禄扎根兰考,献身为人民谋福祉的治沙事业。习总书记在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认识了焦裕禄,深受“焦裕禄精神”感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以他为榜样与标杆。焦裕禄亲民爱民所以想要为兰考县人民改变艰苦的生活环境,带领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他身体力行,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艰苦创业,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他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焦裕禄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红色物业工作时时刻刻围绕为民服务开展,吴家山红色物业在做好小区环境建设、居民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社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为民、利民的活动:开展节日文艺汇演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中考高考学子助考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慰问困难群众、配合城市管理等等。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指导下,红色物业为民服务需要更加精细化,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新与智慧,打通居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创建高效便捷地办事流程,富有朝气与活力地干事创业,将服务为民进行到底。
培育“为民”情怀,为人民谋幸福就是要多做利民之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凡有利于人民的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好,凡有害于人民的每一件小事都要摒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是习总书记对人民“一诺千金”的承诺,到2020年,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应培育为民情怀,不遗余力地、坚持不懈地为民、利民。红色物业扎根基层,为民服务不怕难,传递党的声音,彰显红色特色,将政府的惠民政策传到千家万户,让党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以红色物业为平台深入到群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青年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担当起我们强国一代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国家才能安定;多做利民的事,为人民谋幸福,国家才能富强。基层工作者要为人民做好每一件小事,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庄重诺言,永葆“公仆”精神,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作品——《习近平用典》昨日举行首发式。该书分13个篇章,从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此次,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对习总书记著作、重要讲话和文章引用典故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前实践相结合的一本好教材。
追溯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而《习近平用典》一书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习近平曾引用过的135个历史典故,这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进一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无疑对党员干部提升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要与实践相融。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在写文章、讲话中人们往往喜欢用典故来强化表达力,增强沟通效果。典用好了,形象恰当,反映出人的人文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也有积极意义。虽然《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中典故只有2000余字,但字字都是精华,句句都饱含中华民族至深至简的追求。因此,党员干部通过深读细学,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用杨振武社长的原话说,鉴往知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定格真情为民。此书对用典的现实意义进行阐释,特别是开篇即从“敬民篇”开始。正如杨振武社长在《习近平用典》一书的序言中说:“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要感悟习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的民本情怀,更要将这种感悟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说,《习近平用典》一书凝聚了人民日报社编辑们的心血,折射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的治国理政大境界。因此,每位党员干部要细细品读、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用学习的成果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市场街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收看,普遍认为这是一台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看完很有收获,深受教育。
据了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播。老党员李文喜说,他很喜欢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他说,看了这个节目,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气。“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很好地阐释了出来,深入浅出、过目难忘、入脑入心,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社区党员干部对节目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诠释颇为赞同。“就像节目中‘思想解读人’所说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热情饱满地投身社区工作中,做好当前创城工作,为我区“创全国文明成区”做出我们的贡献。